如果我们真正意义上挖掘到了场景的痛点,就找到了流量。 2016.8.23 新增多套自定义出装方案,BO系统改版,更美妙的赛事观看体验。 2016.3.23 新增大神排行榜、玩家资料个性签名、历史战绩查询、组队界面
因为他们很难用自己的过往去分辨干货,特别再是令人崇拜的大咖喷出来的,更是五体投地地接受了。对于研究机构而言,内容本身是很难收费,但如果雇一个人每天早上给你打一个电话,把东西给你读一次,我要为这个服务收费。包括每天关心什么,包括50位顶级投资人的朋友圈发一条,这个就有价值。毕竟历史上博客及现在的微信公众号,或许都会有降温的时候,真正让一个东西活下来的是“品牌”。 接下来是转化能力,渠道型媒体能不能把更多的搜索转化成广告点击,这种天花板相对高。比如最近包括真格基金在内的客户要买我们一个(木头管退)系统,36
知乎的问答模式很犀利,护城河也很深。 三、投资人关注的四种能力 当然有这么多新媒体,如果想获得机构的投资,投资人会关注什么? 第一,最关键的地方,就是持续创造优质内容的能力。因为
相比之下,国内的A、B站在会员付费的问题上显得十分小心翼翼——B站去年宣告推出的付费会员“大会员制度”目前也名存实亡。
淘宝、天猫、饿了吗、大众点评、去哪儿……每一个明星平台的崛起都刺激着创业者的神,让无数的创业者都怀揣着一个平台梦,但似乎大多数创业者都大大地低估了平台型产品创业的难度。创业者说这话时,内心甚至还充满不止1%的幻想。
而这3%,只是符合我们产品目标客户群的定位而言,还有不少同类型的竞争对手乃至于巨头前辈跟我们去争抢这块市场,所以,在有效的潜在市场只有3%的前提下,一个创业公司把吃下1%的市场作为梦想也就不足为过了。我们将可能以更快地速度搭建起一个服务商与企业客户交易的平台,把自身打造成这个垂直细分行业里的淘宝,到那个时候,我们就可以成为规则的制定者,将具备无穷的想象空间。 二、平台梦为何也是妄想? 的确,如果平台能够有足够的流量,那想象空间的确是非常大的,就像今日的淘宝,有了如此巨大的流量之后,平台的每一个犄角旮旯可能都有生财的门道。
哪怕最终测算下来,1%的比例没有问题,但作为一家初创公司,我们想要在两年内吃下1%的市场。在这个细分领域,人老美的标杆企业可以干到40%的市场份额,就算我们刚起步,比他们差一点,两年内,只吃下1%的市场,我们也能服务有10多万的目标客户。
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“市场变化太快,我们要学会拥抱变化。
问题出在那儿?思考1分钟,计时开始…… 妄想二:我们要去搭建一个平台,做规则的制定者 后来,boss们可能也感觉这条路走不通,为了寻求出路,公司高层决定进行转型:从企业管理服务商转型为服务商的服务商。仔细审视你的创业动机,如果稍有迟疑,就不要拿投资人的钱。
在资本的复合杠杆作用下,道德不重要,增长治百病。 当然,你拿了钱之后,这些就不仅仅是「建议」了。
仅仅服务客户还不够,他们要俘虏客户,占领客户。有更多的人会指导你如何做生意,给你更多关于增长的建议。
小长假朋友圈晒表攻略